“新质生产力”一词自2024年初以来已成为中国及海外媒体热议的焦点。然而,由于中国官方尚未系统性地阐述这一概念,其范围和真正含义对公众来说仍模棱两可。一些人推测,这个新概念只是对以往概念的重新包装,并非意味着中国的产业政策正迈出新的一步。
本文由剑桥产业创新政策(CIIP)分析员范宗帅撰写,其从现有的官方文件报道出发,讨论了这一新词汇的含义和影响。
中国持续寻找增长动能
如果我们将时间拉回到2023年初,即中国政府意外结束长达三年的动态清零政策几个月后,许多人期待中国经济将强劲反弹。然而现如今,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展望被通货紧缩的担忧笼罩着,与此同时还伴随着其他问题,如不断加深的房地产危机和上升的青年失业率。
制造业正面临着供需方面的多重挑战。在供给方面,工业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库存水平也处于历史高位。这对中国制造商造成了负面影响。在需求方面,国内的消费市场持续疲软,与此同时外贸出口也在下降。
特别是在快速增长的新能源行业,即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和电动汽车领域,随着欧美的政策制定者正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帮助其国内产业应对来自中国的竞争,出口中国制造的产品到这些欧美国家正变得越发困难。
在2023年9月,习近平视察中国东北地区时(该地区在上世纪曾是中国重工业基地,但在改革开放之后远远落后于中国大部分地区),他重申升级传统制造业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性, 同时他提出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口号。这是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这首次进入公众视野。
在今年“两会”的开幕式上,中国总理李强宣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央政府今年十大经济工作任务之首。
在这一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似乎是中国政府应对当前困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最新举措。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在官方表述中,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引导,而非依靠包括土地和劳动力在内的大量的资源投入。根据《习字典》(记录由习近平率先提出的词汇的官方词典),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率’,并具有‘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的特点。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为了给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 2017年10月,习近平表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新质生产力将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中国未来的产业发展将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增长,突出强调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习近平在讲话中持续强调制造业将继续作为中国未来工业增长的支柱。
从习近平今年二月份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讲话中可以总结出,新质生产力包括三层结构:1)科技创新、2)未来产业发展和3)产业链布局。同时,人才、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见图一)
图 1 新质生产力图解
来源:CIIP总结归纳
新质生产力的三层结构可以描述为:
- 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原则自邓小平时代就深植在中国政府的发展理念里。因此,在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官方论述中,科技创新无处不在,成为其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特别是,颠覆性创新及其原创性受到重视,这标志着中国致力于培育本土创新力量。
- 未来产业发展:基于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描述了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建设未来产业的选择方案 (见图二)。前沿技术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础,同时从新产业扩散出来的科技将支撑传统产业的升级。担心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可能会造成新一轮的投资泡沫,习近平特意强调中央政府不会放弃传统产业。在此背景下,习近平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独特的产业结构、自然资源和研发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
- 产业链布局:随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底层技术进一步产业化,这些产业的供应链将向上下游扩展并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网络。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中国政府决定致力于加强供应链的韧性,维护供应链的安全。因此,中国政府致力于在材料、技术和机械设备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这些领域是新兴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但目前被许多对中国采取贸易壁垒的国家所掌握。
正如习近平在今年二月份的讲话中解释的那样,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力的未来产业发展包括三个方面: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构建未来产业。(见图二)
图 2未来产业发展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来源:CIIP总结归纳
- 升级传统产业:中国政府旨在利用数字化和绿色化改造传统产业,尤其是依赖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的传统制造业,以实现新质生产力。最终目标是将传统制造业升级为高端产业。
- 培育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概念于2009年首次提出,是指在尖端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而形成的产业。此外,根据中央的定义,新兴产业代表了技术和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和可持续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将九个行业确定为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在这之后,中国政府又增加了几个行业(见图二)。
- 构建未来产业:习近平在2020年4月首次提出未来产业这一概念。虽然其官方定义尚未确定,但技术成熟度多次在官方讨论中被用来区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未来产业的底层技术尚处于发展的前沿,相关产业虽然潜力巨大,但仍处于孵化阶段,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的不确定性较高。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底层技术较为成熟,相关产业已开始呈现清晰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路径。自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实施以来,人工智能、氢能等十余个产业已被列为未来产业。
为何在当下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当前以制造业为重点的顶层产业政策,时间线覆盖从2015至2025的这十年。同时,这个政策设下了让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长期目标。在2025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制造2025》需要下一个顶层政策来带领中国制造业实现这一长期战略目标。
十四五规划是第一份汇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官方文件。根据规划,2035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年,已列入政府工作议程。
十五五规划 (2026-2030年) 的前期调研已于2024年1月启动,预计下一个五年规划将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出更多指导,并详细地阐述到2035年它们将如何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这个新概念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央政府的政策周期相吻合。在中国政府正酝酿未来十年的产业发展规划之际,新质生产力为新的产业政策的讨论、设计、传播和实施创造了空间,将分散在各种官方文件中的现有相关政策集中到一起,引导它们汇聚成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和制造业发展的统一规划。
观察中国未来产业政策的新窗口
自习近平首次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到今年的三月份,他已在20多个不同场合提及这一概念。同时,根据习近平在今年两会上对中国军方高层的讲话,他已经将发展新质生产力视为他第三任期的主要政治目标之一。
此外,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私营部门也迅速高度重视中央政府的这一最新动向。今年3月,当美国高级别企业家代表在北京与习近平见面时,他们对中国致力于发展新质生产力表示了极大兴趣。一天之后,3月28日,在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推出其首款电动车、对标特斯拉Model 3的小米SU7的发布会上,小米CEO特意增加了一张幻灯片,只显示了‘新质生产力’这五个字。
今后,外国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在中国未来的政策文件中频繁地见到这个词汇。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支持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础技术也是许多其他国家所关注的重点。例如,在白宫今年二月份更新的18项关键和新兴技术(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CETs))清单中,许多技术(如先进制造和人机界面)与中国政府关注的技术相重叠。同样,英国政府在2023年提出了科技框架(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amework),其中英国科学、创新和技术部(Department for Science,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DSIT))列出了五项对英国未来繁荣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技术,包括人工智能、工程生物学、下一代通信技术、半导体和量子技术。
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理解中国未来产业和创新政策的最新关键词。预计,从现在到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布,一系列以科技、创新和制造为标的的新的国家产业战略即将出台。鉴于当前所面临的国内外挑战,中国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些战略。
在等待更多后续政策公布的现在就断言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否帮助中国克服当前经济困难,还为时尚早。虽然这一新的流行语建立在中国过去的发展思路之上,但它确实传达了一个更明确的信号,即政府认为将技术和创新融入制造业是中国实现下一阶段高质量发展的关键。